3020 字
15 分钟
大学前两年,如何规划才能不留遗憾 ——汤圆
2025-03-29
无标签

大学前两年,如何规划才能不留遗憾?一份超详细的生涯指南#

大学生涯如同一场马拉松,而前两年的规划与积累,则是决定后程冲刺能力的关键。许多同学在初入校园时可能会感到迷茫,甚至在第一个学期遭遇学业上的挫折。但必须明确的是,大学第一个学期的成绩并不能完全定义未来的学术水平。以个人经历为例,即便首个学期的绩点不尽如人意,通过后续的调整与努力,完全有机会实现大幅提升。因此,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大学前两年的规划,帮助新生们把握关键节点,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大一上学期:定位、探索与资源利用#

1. 首个学期绩点的意义

第一个学期的成绩单,其意义远不止一个数字。对于普通家庭的学生而言,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在学校里结交的伙伴圈层。更重要的是,它是一面镜子,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与他人的差距。拿到成绩后,应当进行一次深度的自我剖析:我的梦想是什么?目标在哪个地区发展?期望拥有怎样的背景?我个人的定位又是什么?只有明确了这些方向,才能找到内心的驱动力,避免无谓的焦虑,并尽早为长远发展做准备。切记,不要盲目复制他人的成功路径,勇于尝试,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。

2. 第一份成绩单的三个关键用途

当第一份成绩单到手时,它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:

  • 撬动第一份实习:大学生的简历常常陷入一个悖论:找实习需要简历上有经历,而经历需要通过实习来获得。因此,第一份实习往往需要借助其他资源。如果拥有家庭背景或人脉,拿到首学期成绩后,就应该积极尝试利用这些资源寻找暑期实习机会。
  • 开启新的专业可能:关注学校的特色培养项目。例如,我校与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合作的“环球商务与供应链”三校联合项目,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。该项目会考察大一前两个学期的绩点,并在大一下学期组织面试。一旦入选,便有机会在不同的顶尖学府学习,这为职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,而不必局限于经管学院的传统专业。
  • 申请境外暑期项目:这份成绩单也是申请各类境外暑期课程或项目的敲门砖,是学术能力的直接证明。

大一暑假:实习、游历与学业的三重奏#

长达百余天的暑假是实现自我增值的黄金时期,绝不能虚度。

1. 实习:越早越好

有机会一定要去实习,即使不是含金量最高的岗位。或许会发现,身边有同学在大一就获得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券商的实习。当好奇他们如何获得机会时,答案可能很简单——家庭的帮助。有些岗位招聘要求写着博士学历,但最终拿到机会的可能只是一名大一学生。所以,如果有这方面的资源,务必珍惜并善加利用。

2. 旅行:锻炼综合能力的实践课

如果选择纯粹地放松,旅行是一个非常推荐的方式。它不仅是游山玩水,更能全方位锻炼一个人的能力。对于没有额外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,长途旅行尤其考验规划能力和记账能力。以我个人为例,曾在北欧五国游玩24天,包含所有交通、住宿等开销,总花费控制在了一万元人民币以内。这背后,是详细到每一天的行程规划和预算控制。

3. 暑期课程与研究:学分的“加油站”

  • 校内暑期课程

    • 选课策略:专业课应是首选,因为修读一门核心专业课(如MAT 3007最优化、F2001统计学等)可以极大地改变后续学期的修读计划。通识课名额非常有限,且优先满足大四毕业生的需求,去年甚至出现过一门基金方向的通识课名额被炒到2500元的情况。因此,为了不影响学长学姐毕业,暑期还是以选择专业课为宜。
    • 学习强度:暑期课程需要在约一个半月内完成整个学期的内容,学习压力和强度远超正常学期,并且成绩会计入下个学期的绩点,需要做好充分准备。
  • 境外暑期课程

    • 优势:境外暑校的一大好处是成绩通常只转换学分(上限9分),不计入本校GPA。这意味着学生可以有更多精力去体验所在国家和城市的风土人情。
    • 学分转换:在选择课程前,务必了解清楚学分转换政策。通常,学生至少要通过一门G2级别的课程,才能转换第一门课的学分,否则只能转为普通选修学分(E left)。
  • 暑期项目分类与选择

    • 高性价比类: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项目。这类项目的特点是学生被视为正式交换生,可以享受该校学生的同等福利(如学生邮箱、图书馆资源、校内优惠等),且学分转换导向明确,课程匹配度高。我本人就因修读了港中文的一门市场行为研究课程,而对后续的专业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    • 体验类:特点是费用高昂,但可能无法转换学分,如常见的剑桥、牛津的短期项目。这类项目门槛看似不高,但性价比需要仔细衡量。
    • 高阶精英类:费用极高,但课程内容顶尖,且通常包含企业参访或实习机会。
    • 重要忠告:选择暑期项目时,务必衡量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。如果家庭年收入50万,却花费15万去参加一个暑期项目,这笔投资是非常不划算的。作为参考,我在港中文70天的所有花销不到5万元,而一位同学去南加州大学(USC)四周就花费了13万元。
  • 暑期研究: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,尤其是尚未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经管学院学生,在大一暑假找到研究助理(RA)的机会非常困难。

标化考试:长线布局的战略选择#

  • 语言类(雅思/托福):有效期仅两年,适合短期备考。除非有特定需求(如大二的VSP项目、申请英国的交换项目、或某些实习要求),否则不必过早准备。
  • 学术类(GRE/GMAT):有效期长达五年,是长线规划的优选。其难度系数远高于语言考试(若英语四级为4,六级为6,雅思为15,GRE/GMAT则可达100),因为它考察的是在英语环境下进行专业逻辑分析的能力。推荐在学完高等数学后备考,此时数学的记忆和感觉尚在。备考GRE/GMAT有三大好处:一是资源完全公开,适合脱产自学或报班;二是考完后再回头看雅思等语言考试会感觉轻松很多;三是五年有效期可以一直用到申请博士。

大一下学期到大二:分化、深耕与抉择#

大一下学期:巩固基础,弥补信息差

  • 绩点目标:如果第一年绩点能达到3.7-4.0,并且家庭能负担20-30万的费用,可以考虑申请我校的VSP项目,赴牛津大学进行半年到一年的交流。该项目门槛为第一年绩点大于3.7,但录取标准是综合的,绩点3.9也可能被拒,而3.71也可能被录取,对方更看重综合准备。
  • 学习方法: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,应基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。经管学院的核心课程如微观经济学、宏观经济学和数学分析,难度本身并不算特别高。关键在于找到高效的学习资料。越到后期专业课,本校老师的课件、学案和往年题就越有价值。
  • 信息渠道:要学会主动弥补信息差。几个有效的渠道包括:1)AA班主任,他们对专业方向的指导性很强;2)有含金量的规划分享会,如与教授一对一交流的机会;3)与学长学姐交流,但要学会尊重他人,带着思考提问,可以考虑请对方吃顿饭,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。

大二上学期:专业分化,难度陡增

  • 课程挑战:进入大二,专业课程难度会直线上升,如计量经济学、中级财务会计、中级微观经济学等。同一专业内部,同学们的选课差异开始拉大,这取决于各自未来的发展目标(如量化金融方向的学生会主动选修更多数学课)。小班授课的专业选修课开始出现,通常只有40%的学生能拿到A,竞争激烈。
  • ENG2001选课忠告
    1. 不要因为ENG1001成绩不理想而不敢选后续课程。建议尽早修完英语课,因为大四的英语课要求严格出勤,与实习时间容易冲突。
    2. 由于教学改革,现在的作文从线下 take-home 改为现场考试,这对不熟悉文献查阅的大一新生是巨大挑战。ENG2001要求完成Research Proposal和Paper,学生必须学会查阅文献和摆脱模板写作,可以合理利用AI工具辅助思路生成。这一届学生可能会成为这门课绩点最低的一届,务必提前准备。

大二下学期:交换、毕业规划与实习冲刺

  • 交流交换申请:这是信息差的真正分水岭。许多学生的选择存在“路径依赖博弈”:一个项目去年的录取绩点是3.3,今年可能因为学长学姐的推荐而飙升至3.9;而正因如此,下一年大家又会觉得门槛太高而无人问津,分数线又跌回3.3。不要只关注学长学姐分享过的项目,要主动挖掘信息。申请过程如同填报高考志愿,需要策略,才能用第一志愿被心仪的学校录取。
  • 规划总动员
    1. 毕业规划:必须开始对照毕业要求,规划未来所有学期的课程。因为部分课程只在特定学期开设,一旦错过,可能影响毕业。
    2. 暑假安排:大二暑假是申请保研、出国和找核心实习的最后关键期,必须提前规划并收集资源。
    3. 绩点定型:第四学期结束后,总绩点已完成约67个学分,基本定型。此时的重点应转向提升背景软实力,因为绩点已难有大的改变。
    4. 最后机会:这也是本科阶段最后一次转专业的机会。

至此,大学前两年的关键节点已基本梳理完毕。把握好这段黄金时期,有策略、有准备地迎接每一个挑战,才能为未来的无限可能,打下最坚实的基础。

大学前两年,如何规划才能不留遗憾 ——汤圆
https://chr0mium.link/posts/first-two-year-study-plan/
作者
Cr
发布于
2025-03-29
许可协议
CC BY-NC-SA 4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