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16 字
15 分钟
gfn lec3
讲义:近代西方科学的崛起与科学革命
第一章:导论与背景
本讲座内容主要基于著名学者伯纳德·科恩(I. Bernard Cohen)的著作《新物理学的诞生》(The Birth of a New Physics)。
- 关于伯纳德·科恩教授:
- 生于1914年,哈佛大学著名学者。
- 荣获历史科学学会最高荣誉——乔治·萨顿奖章。
- 他的著作《科学革命》对我们理解科学史有重要意义。
本讲座的核心问题:
- 近代科学的起源: 近代西方科学为何能崛起?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有何独特的制度和文化结构,促成了这一发展?
- 科学革命的本质: 16至17世纪发生的科学革命,其“革命性”体现在哪里?(核心是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到牛顿物理学的转变)。
时间概念界定:
- 近代西方科学 (Modern Western Science): 指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,贯穿到19世纪初的科学运动。代表人物包括哥白尼、伽利略和牛顿。
- 现代科学 (Contemporary Science): 指从19世纪中叶至今的科学。代表人物包括爱因斯坦、波尔等。
本讲座的焦点: 我们将重点探讨一个问题:为什么近代科学(即一种对自然进行数学化假设并付诸实验验证的体系)及其衍生的技术,只在伽利略时代的西方,而非在其他文明(如伊斯兰、印度、中国)中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?
第二章:近代西方科学崛起的四大文化结构
科学并非凭空产生,它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。近代西方科学的崛起是希腊哲学、罗马世俗法律和基督教神学这三大思想体系融合的结果。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文化结构层面进行探讨:
1. 宗教思想结构 (Christianity)
基督教思想在三个方面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:
- 理性的创世者: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,宇宙是由一个智慧的上帝所创造的。上帝在创世之初就设定了理性、系统的自然法则,之后便不再干预宇宙的运行。这使得科学家们相信,宇宙是可知的、有规律可循的。
- “拟人化”的上帝 (Anthropomorphic God): 这个概念并非指上帝拥有人的外形,而是指上帝与人类拥有相似的智慧和理性。基督教认为“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”,这意味着人类被赋予了理解上帝创造的宇宙的能力。人类的理性可以通达上帝的创造。
- 对自然哲学的包容: 基督教思想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接纳并吸收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(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),承认宇宙遵循因果律。这种包容的态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合法的思想空间。
2. 哲学与形而上学思想 (Metaphysical Ideas)
- 柏拉图主义的复兴: 文艺复兴时期对柏拉图思想的重新发掘,带来了一种信念:终极实在(ultimate reality)是超越物理世界的、抽象的。
- 数学作为宇宙的语言: 这种对抽象的偏爱,使得数学被视为唯一能够描述和理解终极实在的语言。正如驾驶有交通语言,音乐有乐理,描述宇宙的语言就是数学。这直接导向了“自然的数学化 (Mathematization of Nature)”思想。
3. 法律思想结构 (Legal Ideas)
- 希腊经典的“再发现”: 14至17世纪,欧洲人通过阿拉伯世界的翻译,重新发现了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失传已久的古希腊典籍。这打破了亚里士多德思想一家独大的局面,引入了欧几里得、柏拉图等多元化的世界观,削弱了旧有权威。
- 宗教改革与世俗法律的兴起: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催生了世俗法律(secular law)的建立,使得社会机构(尤其是大学)能够与教会和国家权力分离。
- 法人实体的诞生: 大学获得了法律上的自主权 (autonomy),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。这意味着大学可以自主制定课程、管理财务,而不受教会或政府的直接干预。当圣经教义与自然哲学发生冲突时,古希腊的理性思想开始占据上风,圣经不再被刻板地按字面意思解读。
4. 制度思想结构 (Institutional Ideas)
- 大学:欧洲的独特发明: 大学作为一种拥有法律自主权、自我管理的法人机构,是欧洲独有的创造。
- 大学的权利:
- 制定内部规章
- 买卖资产
- 拥有法人代表,享有言论自由
- 签订合同,聘用全球人才
- 在法庭上拥有起诉和被诉的权利
- 自主决定课程内容
- 课程设置: 当时的大学课程包括“三艺”(语法、逻辑、修辞)和“四科”(算术、几何、天文、音乐)。这些课程将数学、天文学等自然哲学内容制度化,为科学发展培养了人才。
第三章:天文学领域的革命:一个案例研究
1. 范式转移 (Paradigm Shift)
这个概念由20世纪的学者托马斯·库恩(Thomas Kuhn)在《科学革命的结构》一书中提出,用以描述科学发展的模式:
- 常规科学 (Normal Science): 在一个公认的范式(如托勒密体系)下解决问题。
- 模型漂移 (Model Drift): 出现旧范式无法解释的“异例”(anomaly)。
- 模型危机 (Model Crisis): “异例”不断积累,动摇了旧范式的根基。
- 科学革命 (Scientific Revolution): 新的范式(如哥白尼体系)出现并取而代之。
- 范式转移 (Paradigm Shift): 科学界集体转向新的范式。
天文学革命就是一次典型的范式转移,从托勒密的地心说转向了哥白尼的日心说。
2. 关键人物与思想
-
托勒密 (Ptolemy):
- 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,其著作《天文学大成》统治了天文学界近1500年。
- 提出了“**本轮-均轮 (epicycle-deferent) **”模型来解释行星运动,这是一个非常精巧的数学模型,能相当准确地预测行星位置。
-
哥白尼 (Copernicus):
- 提出了日心说 (Heliocentric model),撼动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。
- 发表《天体运行论》。
- 但他的模型仍有缺陷:他认为行星轨道是正圆形的,且行星匀速运动。
-
实在论 (Realism) vs. 工具论 (Instrumentalism)
- 实在论: 科学理论必须真实地描述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。
- 工具论: 科学理论只是一个工具,只要它能准确预测和解释现象即可,不必是真的。
- 在望远镜发明前(约1550-1600年),托勒密体系(符合人们的直觉和实在论)和哥白尼体系(在数学计算上更精确,符合工具论)在大学里被同时教授。这体现了两种观念的并存与冲突。
-
伽利略 (Galileo Galilei):
- 坚信“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”。
- 首次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,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、太阳黑子、木星的卫星等,用经验证据挑战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天体完美无瑕的理论。
- 他以对话体的形式写作《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》,巧妙地宣传了日心说,但也因此遭受宗教审判。
-
开普勒 (Johannes Kepler):
- 继承了他的导师——丹麦天文学家第谷·布拉赫 (Tycho Brahe) 留下的长达20年的海量、精确的天文观测数据。
- 基于这些数据,他提出了开普勒三大定律:
- 行星轨道是椭圆的,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。
- 行星的运动速度是不均匀的(面积定律)。
- 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。
-
牛顿 (Isaac Newton):
- 科学革命的集大成者。他在其划时代的著作**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 (Principia)** 中,统一了天上的和地上的运动规律。
- 牛顿的成就:
- 数学:与莱布尼茨共同发明了微积分。
- 物理学: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。
- 光学:通过三棱镜实验,发现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。
- 牛顿的成功是建立在哥白尼、伽利略、开普勒等人工作的基础之上的,正如他所说:“如果我看得更远,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”
第四章:科学共同体的作用
牛顿的成就也离不开一个有效的科学共同体。
- 伦敦皇家学会 (Royal Society of London):
- 成立于1665年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学会之一。
- 它提倡知识的公开和共享,重要成员包括胡克、哈雷等人。
- 其运作受到弗朗西斯·培根 (Sir Francis Bacon) 倡导的实验精神的深刻影响。
- 学会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、合作研究、发表成果的平台。例如,正是哈雷的鼓励和资助,牛顿才最终完成了《原理》一书。
第五章:总结与思考
- 近代西方科学的定义: 简而言之,就是“数学化的假说 + 不懈的实验验证”。
- 科学“强国”的转移 (Scientific Powerhouse Shift):
- 一位日本学者提出的概念,指世界科学中心会随时间迁移。一个国家的科研产出超过全球25%时,可被称为科学强国。
- 历史上的转移路径:希腊 -> 埃及亚历山大 -> 意大利 -> 英国 -> 法国 -> 德国 -> 美国。
课堂讨论问题:
- 科学与现实: 托勒密和哥白尼的理论在当时都能很好地预测行星运动,但它们都不是对太阳系的真实描述。你认为科学的本质是工具性的(只为预测和计算服务),还是必须追求对自然的真实描述?
- 科学与宗教: 伽利略的审判常被视为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象征。但牛顿本人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。你认为科学与宗教在根本上是冲突的,还是可以共存的?
- 科学共同体的要素: 一个当代科学领域的繁荣需要哪些条件?请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:
- 资金 (Funding): 伦敦皇家学会早期没有政府资助,科学家们是自愿贡献成果。今天的科研资金模式是怎样的?
- 研究模式 (Research Group): 是应该鼓励团队合作,还是支持像孟德尔那样三十年如一日独立研究的天才?
- 发表与同行评审 (Publishing & Peer Review): 在牛顿时代,在皇家学会发表论文是最高荣誉。今天的学术发表体系(如开放获取、同行评审)遇到了哪些挑战?
- 学术社团 (Academic Society): 当今的学术会议和组织与牛顿时代相比,有哪些异同?它们对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更大了还是更小了?